认知,在百度中的释义为:人们获得知识、应用知识、信息加工的过程。它包括感觉、知觉、记忆、思维、想象和语言等,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,影响人的行为。
从一定程度上说,认知像帮助我们接触世界的触角,能更好地规避风险,做出正确的判断。
但你或许并不知道,作为一把双刃剑,认知也可能带来偏见,设下隐形的陷阱,影响创造力的产生。
以下列举了几种认知偏见,供各位参考:
1.是自信?还是自负?
自我定位是持续一生的重要命题,现代社会中不少人都会出现定位偏差,出现自负或自卑的问题。
从科学的角度分析,以上两种都是基于对挫折的不良认知和自我的不良认知产生的。其中,自负是自我感觉良好,认知到的能力优于实际能力。
自负会影响判断,对旁人的友善建议与合理批评不予理睬,不进取不学习,止步不前,甚至退步。
真正的大师并不以大师自居,半桶水却时常发出过大声响。那么,我们应当如何避免对自负矫枉过正?如何维持自信积极的态度?
首先,应当学会自我调适,综合自身和外界的评价,建立较为客观的自我评价机制。其次,在接受反馈的过程中,不断修正自我,降低自我期许水平。最后,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,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完善人格。
2.沉没成本
什么是沉没成本?指的是过往产生的,但对当前决策并没有关系的费用。
作为一次无法收回的成本,不少人习惯将其看做前事之师,始终不肯放手。殊不知执着于此,容易重蹈覆辙或是恐惧投入,造成更大损失。
从经济学角度上分析,沉没成本和制定决策理应是不相关的。
失败是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步,与其沉湎过去,在不奏效的事情上浪费掉时间金钱,倒不如在当机立断,理性舍弃。
3.禀赋效应
禀赋效应是指当人一旦拥有某样物品,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会比还没拥有的时候大大增加。
就好比,丢了一百块的痛苦会比捡到一百块的快乐更强烈。这也是为什么想要省钱的时候,会花得更多的原因。
有这么一个实验:给一半受试者分发一个咖啡杯,并且问他们多少钱愿意放弃杯子,最后给出的平均报价是5美元。
随后,研究人员问另一半没有杯子的受试者,多少钱愿意购入对方的杯子,给出的平均保价只有2.5美元。
身为创造者,我们并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去衡量创造物的价值,因为客户并不一定认同。故而要跳出禀赋效应带来的偏见,才能更好地打破局限。
当然,上述三点偏见只是诸多难题的冰山一角,但一旦感知到偏见的存在时,都需要及时地客观地去分析和面对。
最主要的是聚焦于受众,而不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。工作本身不创造价值,惟有得到运用的结果,才有效益。